有一種尊貴只有中國人才知道。那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建筑。他們都在中國大地上綻放自己的美麗!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也悄無聲息地隨波逐流!
門枕石是中國古代建筑大門上的一種石頭構件。如果提起門枕石很多人對它很陌生,但如果你說它的昵稱大家一定都知道-抱鼓石!
門枕石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門底。它是支撐門框和門軸的一個石頭部件。在古代門沒有鉸鏈、合頁等,它們是用門枕和連楹(宋代稱雞棲木)固定的。如果沒有門枕頭抵住門框,開關門時枕頭會波動。它不僅能承受和平衡門的重量,還能加固門框。因此門的內(nèi)部是支撐部件,外部是平衡部件。
門枕石通常是長條形的石頭。一端在門外一端在門內(nèi)。中間的凹槽用來安置門的下檻的。門的內(nèi)部有個洞。標準的學名稱之為海窩,它是用來轉(zhuǎn)動門軸的。一般來說門的內(nèi)部有點短,而外部比較長。
據(jù)說抱鼓石的起源始于宋代。將軍們勝利后歸來后將鼓放在門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鼓的形式雕刻在門枕石上。文官門前就用箱型做成的門枕石來區(qū)別不同!隨著年代的變遷石雕抱鼓逐漸分為兩種款式。一種是徽派宗祠門內(nèi)石雕抱鼓石的風格。這種抱鼓的整個形狀是不對稱的。石雕抱鼓很像蝸?;蚝B菟鶐У某林氐臍?。另一種是以北京四合院房門為代表的風格。“如意抱鼓石”整體造型渾然一體比較對稱,只有一個仿錐鼓和方巾構成半理想的柱式抱鼓石。根據(jù)鼓的結構形式,鼓的上部被雕刻成獅子形狀。
抱鼓就是由以前的門枕石門外的長石演化而來的。在古代它的功能遠不及它所代表的政治和文化含義。它既是禮制建筑等級的象征又是“非貴即富”的家室象征。抱鼓永遠不會脫離于其主人背后的政治和經(jīng)濟基礎。它不僅是一種款式及風格,更是一種根植于生活的居住文化的反映。它是一種物化的禮儀文化符號。它是通過裝飾符號的語言來表現(xiàn)外部世界的一個典型的內(nèi)在世界(文化)的例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式無合頁無門軸的大門得到了改進,承載千年開閉的門枕石已無處可用。當年最重要的部分終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只剩下了石雕抱鼓。而抱鼓石不再是家庭地位的象征,不再有嚴格的等級光環(huán)逐漸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因此我們經(jīng)常在酒店、俱樂部、商店和普通人的入口處看到它。
本文作者:嘉祥張藝石業(yè) 轉(zhuǎn)載須注明原創(chuàng)來源:www.xpj554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