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寺廟建筑柱下的石墩就是咱們說的柱頂石,又稱柱腳石和柱基石。事實在《營造法式》叫柱礎石,但它的名字并不是太普及,而大眾都普遍稱它為柱墩石。據(jù)記載柱礎石宋代稱為柱礎,清代才稱為柱頂石。在古代道教建筑中它是放置在古代建筑柱下的石頭構件。在古建筑中柱頂石可以提高基礎部分的承載強度,同時具有防潮、防腳踢等破壞柱腳的效果。古建筑柱頂石的藝術形式造型無論是對石材本身還是對民間工匠而言,都是古建筑裝飾藝術的極致追求。
一、 柱頂石的發(fā)展歷史。
唐宋前期形式簡單,柱頂石以植物紋飾和幾何紋飾為主,多采用線條和淺刻技法雕刻。由于嚴重的侵蝕和碰撞許多圖案并不清晰。
明清時期開始采用淺浮雕的造型手法,柱頂石的裝飾題材變得豐富起來,如暗八仙、八寶、花鳥、吉祥動物等。
現(xiàn)代有些柱頂石出現(xiàn)精美浮雕的形式,除了立面外與柱體相連的斜面上也布滿了裝飾圖案,雕刻題材更加多樣、多姿多彩。
我們以經常做的古建柱頂石為例。這樣的柱頂石的形狀類型主要由多層結構組合型,也有少數(shù)多盆型。在多盆地建模中,柱礎石的直徑非常大,似乎很大氣,反映主人的品位和地位,表明主人的地位較高,而不是庸俗奢華。
二、 柱頂石設計元素的特點。
柱頂石的雕刻裝飾藝術是體現(xiàn)寺廟、古建筑吉祥文化信仰最直接、最獨特的建筑構件。雄渾有力的吉祥浮雕姿態(tài)豐富、種類繁多。獨特的搭配圖案蘊含著豐富的吉祥寓意,是不可多得的設計元素。
其元素的提煉是通過簡單化、精細化及再創(chuàng)造,延伸到以造型為裝飾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設計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中,體現(xiàn)了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和地域性。它不僅是對石雕柱子的新詮釋或是石雕柱下的柱墩石雕裝飾藝術的新詮釋,也是石柱裝飾藝術現(xiàn)代發(fā)展的新途徑。
三、柱頂石小結。
通過對柱頂石裝飾藝術的分析和認識,這些古建筑和寺廟柱頂石的歷史文化價值、裝飾藝術價值和現(xiàn)代教育價值,同時對柱頂石裝飾藝術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也是本文討論的價值提升。轉載須注明原創(chuàng)來源:www.xpj554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