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腳石是一種中國建筑構件,俗稱磉石、柱墩石、柱頂石、柱基石。它是承受房屋柱壓力的基石。任何木框架結構的房屋都有柱,柱子在里面是必不可少的。古代中國人在柱基上加了一個石墩,以防止屋頂柱受潮腐爛,使柱基與地面隔絕,起到絕對的防潮作用;同時加強了柱基的承壓能力。
最早的柱子應該直接種在地下,但為了防止柱子移動和下沉,在柱子的底部放置一塊大石頭,使柱子的承重能均勻地分布在大面積上。后來發(fā)現埋藏在地下的木柱容易受潮和腐爛,所以石頭被抬到地上,以避免柱子的腐蝕或損壞。
柱子下面的部分稱為“柱基”。在柱基和立柱之間,經常有一個楔狀物通過毛細現象來切斷滲透到柱中的水分,并且在損壞時可以隨時更換。但我們所說的“底座”一般包括上述兩種。
柱腳石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發(fā)展有三個階段:一是在柱下鋪設卵石不外露;二是讓地基石上升到地面,成為整個柱子的外觀形象部分,但是上面沒有任何裝飾;第三、在基礎上安裝柱腳并用精致的雕刻裝飾在柱腳石周圍。
先秦時期主要用卵石作底座;秦朝時已經有方1.4米的柱腳石了;在漢代有類似的柱腳石類型,如覆盆式和反斗式,但風格非常簡單;六朝時期佛教大昌藝術又增添了新的動力,覆盆樣式比較常見了,另外還有人物、獅子、野獸、蓮花瓣的柱腳石了。
柱腳石六朝以后受佛教藝術的影響,中國建筑與佛教藝術開始融合。因此自東漢佛教東傳t以來,佛教的裝飾藝術對以后的柱腳石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蓮花瓣的裝飾在柱腳石上被廣泛使用。
從北魏太和八年大同出土的司馬金龍墓中的柱腳石來看,當時的石刻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其雕刻技術一改變秦漢粗獷的風格,表現出細膩、細膩、清新的感覺。在唐代最流行的柱腳石類型是覆盆式蓮花瓣柱基石。
宋代柱腳石風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雕刻更為精美,但主要風格是荷花盆。由于中國建筑呈現出復雜多變、絢麗多姿的趨勢,這一趨勢立即受到了政府的關注和反對,所以石雕柱腳石的發(fā)展開始關注宮室及廟宇上。
至于元代由于它的民族性,柱腳石喜歡使用簡單的無裝飾的素面盆。明清時期在元代的基礎上,用簡樸的形式進行裝飾崇尚提倡簡樸。從柱腳石的形狀來看,清初流行柱面形、圓鼓形、寬頂窄底、凸肩的“變型”圓鼓。
到了明清時期柱腳石的造型和雕刻又更加豐富起來,生產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更多的繁文縟節(jié)和形式化,少了更多的氣勢與精神。
柱腳石的作用是將柱體集中荷載分布在大面積上,石柱基礎不僅防潮,而且也高于地面,從而避免柱基的腐蝕或損壞。由于柱腳石離人們的視線非常近,往往成為藝術家展示技藝的好地方,因此有各種造型和雕刻隨著朝代的變化而變化,已成為我國石雕藝術的一大門類。
本文作者:嘉祥張藝石業(yè) 轉載須注明原創(chuàng)來源:www.xpj554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