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御道又稱浮雕御路、丹陛石、輦道等,最初是以漢宮建筑的形式修建的,位于皇宮中軸線上的平臺和樓梯兩旁的坡道上;在封建時代只有皇帝可以使用,但皇帝大多乘坐鑾駕進出宮殿,轎夫行走在臺階上。后來就多將御道上雕刻上祥云騰龍的圖案,表明皇帝是真正的天子。后來石雕御道被中國寺廟及宗祠和景區(qū)所跟隨。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在石雕御道上行走。當他出行時又多乘坐鑾駕,轎夫們也只能在御道的兩邊行走。臺階上的中間御路通常都是雕刻吉祥云和圖騰龍圖案,也稱為丹陛石。因此皇帝的轎夫和車夫不能走在御道上。
御道簡單來說就是皇帝行走的道路,凡事也有例外:
第一就是太上皇
當皇帝的父親進出皇宮時,他可以乘鑾駕在石雕御道上行走。
第二就是皇后
但不是每次皇后都能走在石雕御道上,只有在皇帝“大婚”的那天,皇后才會由皇宮的正門被鳳輦接入皇宮。明清時期的皇后可以到后三宮的坤寧宮。換句話說坤寧宮就是皇帝的洞房。享受這種待遇的只有國母“皇后”一人,至于皇帝的其他妾只能由皇宮后門進入。
第三就是金科三甲
明清時期皇帝會在保和殿進行最高水平的科舉考試-殿考,考試內(nèi)容由皇帝本人親自出題、閱卷及評價。并當場確認了前三名,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及探花。為了突出皇帝對人才的重視,這三個人可以從保和殿沿著石雕御道出皇宮,然后在京城騎馬奏樂來夸耀皇家恩德。
除了這三類人之外古代的人是不能夠行走在石雕御道上,當然除了雕刻師傅和安裝工以外。
石雕御路一般安裝在宮殿與寺廟建筑的大殿前臺階中的斜道上又稱輦道、御路、陛石,坡度很緩是用來行車的坡道,也有一定的禮儀性,通常是與臺階踏步組合在一起使用的因此又稱為御路踏跺。
石雕御道是古代漢宮門前臺階中間鑲嵌的長方形大石頭,通常小的是一整塊石頭。大型的石雕御道由許多石塊組成,相當雄偉莊嚴大氣。
石雕御道后來在我國寺廟、道觀等地被使用。御道雕刻的圖案也變得豐富多彩,具有很大的特色。石雕御道選材精良、制作精細,制作石雕御道有一定的設計流程。
以前的普通人不能在石雕御道上行走,只能從它的側(cè)面行走,因為它是皇帝權(quán)力的象征?,F(xiàn)在它被用于許多古建筑中做裝飾美觀。后世宮殿、寺廟等重要建筑的臺基為了彰顯奢華,常常用天青石、漢白玉、雪花白、草白玉、大理石等石材雕刻并鋪成的石雕御道。石雕御道的主題主要有龍鳳、云紋和波浪、麒麟、吉祥鶴紋等。
本文作者:嘉祥張藝石業(yè) 轉(zhuǎn)載須注明轉(zhuǎn)載自原創(chuàng):www.xpj55499.com